截至2019年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共有14处自然遗产,其中就有6处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自2016年起连续4年间,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4项自然遗产,其“突出普遍价值”均符合“生物多样性”标准。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重新确定于2021年5月17日至3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生物多样性”的目标、方法和全球通力合作,又成为国际范围的热点关注内容。
“生物多样性”不再只是一个环保概念,而是涉及自然与文化多层面的生命共同体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地,涵括了基于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多重角度判断,具有突出的和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是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包含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多个层次。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也涉及“人”与文化层面。生态文明理念开始融入保护机制。2019年9月,生态环境部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共同发布了COP15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包含了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以及黄海、东海、南海等海洋生态系统。同时,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生物多样性专家以物种拥有数目及其特有程度为评定标准,对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进行排序,中国排在第8位。其他国家还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刚果(金)、马达加斯加、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高度密集的自然景观类型和从热带谷地到高山寒带完整的生态系统系列,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这也是云南昆明成为此次COP15大会举办地的背景。
生物多样性成为社会主流目标任重道远
2010年9月,联合国第65届大会第161号决议宣布,从2011年至2020年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希望各成员国采取行动,推动实现2020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COP10)在日本爱知县举办,会上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战略中的5个战略目标及相关的20个纲要目标统称为“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其宗旨是激励所有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期间采取措施,推动目标实现。
2016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维持人类的生存与生计”。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生物多样性国际日致辞中呼吁:生物多样性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一个贯穿各领域的重要问题,所以各国必须在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主流以及改变社会如何看待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高度重视并推动生物多样性全球进展
我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上率先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有关规划和计划,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他强调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他还表示,COP15大会将在中国举办,要积极做好筹备工作,全面履行东道国义务,确保举办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缔约方大会。
生态环境领域专家认为,COP15大会“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对引导国际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治意愿,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达成《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次大会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