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投资动态
经济发展布局新产业打造新引擎

岁月不居,春城可期。

从引以为傲的“五朵金花”,到实现云南新能源汽车制造“零”的突破、首台“云南造”5G智能手机下线、国际领先3D打印技术诞生等,春城昆明一直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时节如流,昆明向前。

近年来,昆明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先,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大关,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变“三二一”,全域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2020年,昆明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抓经济发展,既控住了疫情,又稳住了经济,全市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1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19位。

经济实力不断跃升,得益于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的一批新科技、新产业的赋能。

新科技赋能

传统产业也能成为转型样本

秋日昆明,天高云淡,舒爽宜人,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华对此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他更关心的是: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由省部共建的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这所实验室里,诞生了许多引领世界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变革的科研成果,包括由其团队研发的高压超音速全氧顶吹自热熔炼新工艺,实现了对含镍二次铜精矿的冶炼、提取、提纯技术。这一技术不仅改写了昆明、云南,乃至中国在复杂有色金属资源选冶清洁利用领域“卡脖子”的难题,也左右了镍钴资源的世界定价权,并为全球提供一条节能、清洁的高效利用新途径。

除此之外,该实验室研发的现代锡火法精炼技术,淘汰沿用了100多年的电解精炼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的炼锡厂推广。多源大功率微波反应腔分布耦合等技术,推动我国微波冶金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应用……

钢铁、铜、铝冶炼等产业,长期以来是昆明的传统重点产业,聚集并形成昆钢、云铜、中铝等一批重点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上述实验室等科技平台所创新、研究出的一项项新技术、新科技,推动昆滇有色金属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涌现出稀贵金属溅射靶材、锡基合金多级真空蒸馏技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技术和产品,有效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和地区经济向前迈进。

统计显示,目前,昆明市共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9个,各类重点实验室12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5家,企业技术中心644家,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级为基础的三级企业创新体系,成为赋能传统产业的重要载体。其中,中铁高新装备股份公司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装备研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云内动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多缸小缸径柴油机及天然气发动机技术。

新技术带来新改变,新科技赋予新发展。在中船重工昆明705所,3D打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昆船生产的机场行李分拣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等等。其中,作为昆明传统装备制造业代表之一的云内动力,无疑具有时代的“样本”意义。

从其自主研发的4100柴油机成为拳头产品后,云内动力不断延伸发动机上下游产业链,在深耕发动机产业的基础上,开拓了汽车电子、发动机后处理、新能源汽车、高端农业机械、节能新材料等新兴市场,形成“智能新能源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改装车及智能农机、智能门窗与节能新材料”四大主业的新发展格局。目前,云内动力集团已拥有2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

新产业发力

边陲之地也能领跑全国

云内动力、3D打印技术等的崛起、出现,似乎改变了人们对昆明的初步认识。

边陲,不仅是人们对中心距离的认识,一度还是发展差距的标识。但近年来,随着昆明一个个“零”的突破,曾经的“标识”正渐行渐远。2020年2月13日,国家工信部完成对北汽新能源昆明公司3个车型公告,这意味着昆明具备了新能源汽车量产的能力。同期,江铃新能源汽车总装工厂在昆建成投产,下线新能源乘用车1178辆。至此,昆明新能源汽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与我国东部沿海汽车制造发达地区形成并跑之势。

东风云汽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项目一期进入生产状态;云南航天神州新能源汽车投资28亿元,在安宁市建设新能源客车专用生产基地;中汽中心云南高原测试基地投入运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红土高原大地茁壮成长。

并跑,不只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

今年7月,首部“云南造”5G智能手机在昆明下线,这标志着春城向全球重要5G终端智能制造高地迈出了崭新的一步。“这里将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重要的5G终端智能制造高地之一。”5G智能手机生产商闻泰科技相关负责人说。扎根昆明,智能制造在昆明,云南开启了从“零”至“N”的发展,充满无限机遇。在昆明,京东方OLED微显示器、优必选智能服务机器人和巡检机器人、睿思特智能中控设备和芯片先后实现量产。

从追跑到并跑,昆明不只是“零”的突破,更有领跑的实力。

在昆明博奥三合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一种基因检测芯片可同时检测包括先天性耳聋等在内的4个基因中的15个突变位点。简单说,通过这种基因芯片,可筛查出是否有遗传性耳聋疾病,而且5小时就能出结果,可覆盖80%的遗传性耳聋因素。

事实上,在昆明还有很多这样领跑行业或全球的新兴产业。在医药生物领域,聚集了中国医学院生物所、沃森生物、华大基因等近百户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其中,沃森生物研发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同类型疫苗,仅2020年上市首个年度就实现营收16.58亿元。目前,昆明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仅占全省总量的近一半,还成为全国五大疫苗制造基地之一。

与医药生物产业相比肩的,还有金属新材料领域。目前,昆明聚集了一批以云南贵金属集团、锡业锡材、云南锗业、云南锡业集团等为代表的稀贵金属新材料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在产品技术水平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领域,成为推动昆明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核心力量。

新业态引领

白纸也能变成新蓝图

从传统产业的“有中生新”,迈向新兴产业的“无中生有”,是昆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提档升级的崭新姿态,推动全市形成涵盖37个工业大类,以烟草、冶金、化工、非烟轻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撑,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

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新战略机遇。2016年,昆明以清“零”的姿态,重新上阵,提出“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结合大旅游、大文创,发展大健康”的整体思路,在一张白纸上开启了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的新征程。

5年多来,昆明主动辟新路、谋发展,融入健康产业发展大势。从一张白纸变为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等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出台实施。产业聚焦成效凸显,博奥生物、国药中生、通盈药业等一批大健康领域的重点企业落户昆明;昆明细胞产业园、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揭牌建立。基础进一步夯实,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昆明,成为全国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以及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海内外知名的大IP赛事地,有力推动健身体育、健康旅游、智慧健康等与大健康的融合发展。

新业态,引领带动昆明全域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统计显示,2018—2020年,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连续三年超过10%。这是昆明对发展的诠释。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载体。在新业态新经济不断融合发展中,华为·昆明数字经济智慧园区、云南数字经济开发区、云南省区块链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重点领域集群规模不断扩大,高原特色农产品等4条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与此同时,昆明服务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发展态势良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26%,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4%,入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成功举办大健康国际论坛,“昆明服务”品牌效应开始显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达4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5%……

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一路向“新”。

——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昆明实现新经济增长的基础再造和动能转换,重塑经济发展新格局,注入发展新动能。

征程万里初心不变,重任千钧砥砺前行。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确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历史的时针已指向新的刻度,昆明正不负使命,砥砺前行,开拓进取,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新篇章。

首席记者廖兴阳报道

记者手记

产业强则昆明强

昆明的产业也曾引领中国。

从中国近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曾在昆明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产业建设,当时的机械、光学行业处于中国工业领先地位。到上世纪70年代末,昆明钢铁厂、昆湖针织总厂、昆明纺织厂、昆明电缆厂4家企业率先实行亏损包干,拉开了昆明“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昆明强”的改革帷幕。

“七五”“八五”期间,昆明推行轻工业发展战略,以烟草、五金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有色、冶金、装备、电力、烟草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引以为傲的“五朵金花”。1992年起,昆明又建立各类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以及工业园区,产业载体再次发生根本变化。2003年,昆明市提出“工业强市战略”,全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着力构建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域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现了新跨越,站在了新起点,书写了出彩华章。

如今,从新科技到新产业,从新业态到新模式,昆明“四新”经济逐渐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形成产业经济规模逐年攀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等特点。其中,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4.7∶40.0∶55.3,变成2020年的4.6∶31.2∶64.2,产业结构由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一二三”型,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型。

新经济变新动能,助昆明逆势再崛起,已然显现!(来源:昆明日报)

昆明信息港承建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0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