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5日,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举行。一周时间里,政策解读、企业交流、专题论坛等各类活动在全市展开,再次掀起一股创业创新的浪潮。
创业创新是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产业迸发动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昆明市出台政策、完善体系,促进资金、人才、技术、平台等各类要素集聚,构建起创业创新服务生态圈。
优化双创主体扶持方式
毕业4年多,如今熊双贵和同学合伙创建的云南易用软件开发有限公司逐渐走上了正轨。在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云上小镇,像他们一样的“90”后创业者还有很多,除了有敢拼敢闯的勇气,他们的成功还得益于各项优惠措施的扶持。
近年来,昆明陆续出台打造双创升级版、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一系列政策,优化双创主体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新模式、新机制。目前,昆明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258个。值得一提的是,“春城大学生创业行动”项目实施9期以来,累计资助创业项目1069个,带动就业1.7万人,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探索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新模式。
主管部门发力,高校也纷纷行动。云南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特色及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构建创业文化与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培育、孵化重点项目,双创工作成效显著。目前,该校共建立校外实践基地393家、国内外联合培养大学10余所、就业创业合作单位100余家。2017年以来,学校科研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00余项,参与学生超过9000人。
昆明理工大学则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依托科技、人才资源和优势,建立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学生创业实践。2009年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来,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孵化平台29个,技术转移规模占全省70多所高等学校的2/3以上。累计孵化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50余个。园区企业参与重大技术转移项目30余项,技术转移项目金额达到40亿元,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
全市在孵企业3218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随着全社会创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各类科技机构178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7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135.7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3218家,在孵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60家,累计毕业企业1411家,这些企业也成为推动各个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云南云创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围绕数字化,该公司搭建了服务于农村智慧管理、生产生活的云平台,解决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问题。该平台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大数据服务,贯穿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具备智能感知、自动控制、智慧管理等功能,以及精确性、高效性、可追溯性,未来有望重构上下游供应链的数字化流程。
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更能诠释创新如何给企业带来竞争力。经过多年建设和技术攻关,该公司先后攻克“器件整体结构设计”“高精度对位”等关键技术,具有完整的从器件设计到器件制备、模组技术开发到产品应用能力,自主研发的0.38英寸、0.41英寸等多规格型号高性能OLED微型显示器产品,为军民品装备提供了核心器件支持。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年产能30万片的高性能OLED微型显示器生产线,近5年营业收入共计6.61亿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云南鑫耀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解决光电半导体材料“卡脖子”问题;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恒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科维福TM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正式上市,国产新冠灭活疫苗扩增产能。
目前,昆明市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6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昆明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在双创效应不断加码的作用下,产业经济将涌现出新的澎湃动力。(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