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进展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背景、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支撑等内容,展示全省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
建成全国首个基础参数数据库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院长阮朝奇介绍,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和云南省新材料产业自身发展需要,云南依托稀贵金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自上而下组织、长远规划,于2018年启动实施“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
专项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云南省贵金属、锡、铟、锗、钛、液态金属等优势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开展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攻关。截至目前,已投入经费6.06亿元,其中财政经费3.59亿元,企业自筹经费2.47亿元。
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具体牵头组织,联合贵金属集团、云锡控股公司等行业标杆企业及高校院所,协同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哈工大、中科院金属所等30余家国内外高水平创新机构及下游用户单位,融合材料、物理、化学等总规模400余人的交叉学科研发及管理团队协同攻关,实现“创新平台—人才团队—项目统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布局,探索了一条依托大科学工程快速汇聚省内外人才团队、平台等创新资源,通过构建多领域、跨学科、大协同的“政产学研用”全国性协同创新体系,支撑云南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经过多年攻关,“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成效显著。在平台建设上,建成全国首个稀贵金属新材料高通量计算平台,配置1.7万核CPU/GPU服务器,全面提升新材料模拟设计、筛选和预测的效率与精度。初步建成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平台(即实验平台),融合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支撑新材料高效率、低成本实验与评价等先进技术及装备研发。平台研发配置40余台/套新材料研发所需的高通量、低成本实验设备和方法,支撑一批特定材料的高效筛选、实验验证、工艺优化及材料数据快速积累,加速相关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建成全国首个涵盖金、银、铂、钯等11类稀贵金属新材料,集稀贵金属中英文文献、专利、标准等相关数据于一体的基础参数数据库,目前已积累数据近1000万条。
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专项的实施推动了企业发展。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宋兴诚表示,依托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云锡控股公司开展云南锡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锡铟参数库和锡铟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平台等建设,突破了一批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大数据等材料基因先进技术及新材料。联合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近20家省内外高校院所、下游用户,与院士、专家团队等合作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大协同的科技联合攻关,培引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产业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研究员陈家林介绍,4年内贵金属集团搭建起国内领先的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创新平台,降本提效效果显著。初步统计,企业技术成果种类已由专项实施前的5种增至9种,专项实施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公司总申请量的60%以上,在软件、高通量实验装备、算法模型和数据标准等方面均实现“零的突破”。
阮朝奇表示,专项实施以来,全省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成效显著,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制定标准20余件,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研发的30多种高通量计算软件/算法、新材料制备工艺、数据分析技术等材料基因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实现应用,支撑了10多种稀贵金属新材料产品的快速、低成本研发及产业化或迭代升级。新建或升级10余条生产示范线,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有效保障了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持续技术供给。
在贵金属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方面,研发了20余种稀贵金属合金材料、钎焊材料、电接触材料、催化材料及复合材料。在锡铟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方面,构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锡铟新材料研发与工程化示范体系,开发和优化提升半导体用6N-7N高纯铟、高性能锡基环保阻燃剂等产品,正在建设数字化生产线。在钛合金、锗材料、液态金属等新材料的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方面,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耐蚀钛合金,综合开发成本降低20%以上,已实现产业化。
“十四五”期间,专项将进一步强化提升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采用“军令状”等组织模式,运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限时攻克一批“卡脖子”战略核心关键新材料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增强云南省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装备研发等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全省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支撑云南省先进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培育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