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产业园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力量。在日前召开的云南省推动重点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推动重点产业园区发展的举措。近年来,全省加大土地、财政、科技创新等支撑力度,补短板、链长链,为产业园区整体提升夯实基础。
园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超11000亿元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报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预计数)超11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形成绿色铝、绿色硅、生物医药、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达到9个。2021年,绿色硅总产值超过千亿元,形成保山、楚雄等5个绿色硅材聚集区;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以昆明、玉溪等地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全省162户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1年增加值同比增长14.6%,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生物谷和龙津药业入选中国中药企业百强榜。
数据背后是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国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出台后,云南省首家制定出台了实施细则和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指南,组建方案审查工作专班和省级专家库,落实三个“五个工作日”机制,全力保障园区土地成片开发方案的实施。2021年12月,共收到100多个成片开发方案。同时,通过迭代审批系统,重构审查模式,优化审批流程,加大培训力度,规范报批材料,将分散式审批调整为集中审批,确保用地要素保障高质高效。土地报件受理后省级审查时间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为13个工作日。
在财政支持方面,拓宽园区融资渠道,2020年至2021年,全省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409.56亿元支持产业园区发展,涉及项目203个。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省将优化专项债券投向,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并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同时,省预算内基建投资、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等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向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企业数字化改造等各类重大项目倾斜。从争取中央资金层面,将园区关键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优先纳入重点项目库,优先申请国家项目、资金支持。
确定主导产业强化开放型经济导向
近年来,提升开放水平和产业能级被提上园区发展日程,对此,各类重点园区发挥优势,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第一批18个重点产业园区中,有经开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4种类型10个园区统称为开放型园区。2021年,全省5家国家级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达645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745亿元、外贸进出口63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9.7%、17%,均高于全省同类指标增速。4家经开区在全国考核中排名提升,其中1家经开区前进了16位。
具体到经济数据,2021年,全省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外贸进出口(含口岸)547.8亿元,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223.3亿元,增长25.9%。其中,昆明综合保税区进出口77.3亿元,增长591.1%。同时,跨境电商全业务种类落地,跨境电商增速在全国综合保税区排名前列。
面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少等问题,全省将深入一线指导各园区确定1—2个主导产业,强化开放型经济导向,明确招商重点方向和重点企业。推进园区之间联动,以国家级经开区、中老磨憨磨丁跨合区、综合保税区等为重点,率先实现“产业规划布局协同、产业链招商引资协同、产业链要素配置协同、承接产业转移协同、发展成果分享协同”五个协同,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从整体发展来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全省将探索组建制造业高水平专家咨询委员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制造业、新能源电池、生物制品等产业政策,推动云南自然地理优势向经济地理优势转变。组建先进制造业强省领导小组,打造一系列产业链、出台一套政策、形成一套机制,建立一个产业链、一个省领导、一个专家组、一个专班、一个工作方案的“五个一”工作制度。
在项目服务方面,围绕2022年竣工投产的15个重点项目,抓好用电、用水、用工等要素保障。开展园区规划提升、标准化培育、机制创新等专项行动,力争3月底前完成产业园区优化提升,在滇中地区选择10个左右园区试点开展标准化建设,培育打造省级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新增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园区2家,超500亿元园区2家,推动建成一批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