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投资动态
全省“小巨人”企业半数以上在昆明  厚植专精特新沃土 汇聚发展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专精特新频繁出现在各种政策文件中,作为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引发广泛关注。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佼佼者。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截至2022年末,我国已培育近9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地方培育8万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2023年5月底,累计有14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昆明市共培育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占全省总户数的55.4%,排名全省第一。其中,昆明高新区、经开区共有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市的51.22%,大部分集中在装备、材料等产业。

“小巨人”撑起大创新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特征,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实力较强、配套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相关调查显示,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22%的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在装修时提到电线电缆,很多人都会嘱咐装修公司选择“昆电工”的电线。作为中国民族工业中第一家电线电缆生产企业,昆明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昆明电缆厂)是中国第一根导线的诞生地,有“中国电线电缆工业的摇篮”之美誉。今年,其全资子公司——昆电工电缆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省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昆电工电缆有限公司可按GB、IEC、BS及其他先进标准和用户特殊要求,自行设计、制造各种电线电缆产品,尤其是在大容量、超高压交直流输电导线、电力电缆、矿用电缆、特种电缆的研发、设计、制造方面,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领先优势。

今年,通过云南省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的,还有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云南锗业是集锗矿开采、精深加工和研发于一体的、锗产业链较为完整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40余年的锗生产历史。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依托丰富的锗矿资源和国家锗材料基地优势,已成为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红外光电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中心。

在昆明高新区,还有一支技术团队,他们长期深入全省各地,从测土配方施肥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智能化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服务,采用GIS、RS技术通过智慧化数据采集与动态监测评价等科技手段,实现耕地质量监测一体化智慧数据采集传输、设备自动控制和监测评价应用等。这支技术团队来自云南瀚哲科技有限公司,他们用技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云南瀚哲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王琳介绍,公司围绕国土、农业、林业、环保、水利、气象等行业,提供可研、规划、设计等总体项目咨询、生产与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目前,该公司已授权1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今年还入选工信部“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智慧农业)的典型案例”。

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深耕行业10年以上,在研发投入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以云南瀚哲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近3年研发投入1600多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0%;至今已承担完成各类项目1500余项,服务单位1200多家。

“智造”赛道跑出新未来

“我们转型升级的速度很快,因为尽早进入‘智能智造’这个领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昆明东电科技有限公司商务部主管彭雅洁介绍,东电科技成立之初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服务型企业,受国家政策启发,企业进行拓展业务板块,瞄准“智造”赛道,开拓企业新的发展未来。

自动化、智能化是工业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方向。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存5G+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达22.3万家,云南拥有4290家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工业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工具,全国现存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22.3万家;云南拥有1750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2020年、2021年、2022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70家、220家、450家。

东电科技的“智造”路线与工业机器人密切相关。2015年,东电科技在昆明高新区的推动和帮助下成立了云南创新中心,研发了可穿戴式绝缘助力臂机器人、智能物资仓储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目前,可穿戴式绝缘助力臂机器人入围工信部2022年消费类重点示范项目,智能物资仓储机器人已在云南多个州市的电力行业开展运用,将推动电力企业仓储建设由业务驱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供应链流程再造,优化仓储人员结构,实现“1+N+1”管理运作模式。

彭雅洁表示,目前,智能物资仓储机器人和可穿戴式绝缘助力臂机器人还在市场开拓和推广阶段。秉承“产、学、研、用”的企业发展理念,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沃土上,该项目的前景广阔。

2022年获得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的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当下先进的“智慧工厂”,区别于传统型工厂,“智慧工厂”采用全透明的玻璃分隔,任何一个环节不仅“眼见为实”,生产线上的产品数量还“精确到个位数”。中央工厂生产线可以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自动进行操作,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差错。

在成品端,通过集中码垛系统,不用一个工作人员就能实现全自动、规模化分拣、码垛及裹膜,“直接将打包效率提升了几十倍。”中央工厂新基地项目总监刘琨介绍,在智慧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加持下,新的生产线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保证生产均衡性;有利于生产数据的采集、归纳、统计和分析。

“一企一策”激活新动能

为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2022年,昆明出台《昆明市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方案》,明确建立昆明市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完善培育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服务协调,支持企业梯次发展,推动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集的昆明高新区,开展了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项服务工作。从政策宣贯、企业走访到“一对一”创新支持、企业申报集中辅导,昆明高新区都落到了实处。“目前,昆明高新区一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9家,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昆明高新区企业综合服务部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3年8月31日,为了做好企业服务,他们已走访企业28家/次,服务企业人员324人/次;开展相关服务活动20场/次,服务企业169家/次,服务企业人员265人/次。

在走访企业时,昆明高新区还组织财务专家、创新支持专家以及服务机构代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收集企业服务需求,并提供创新发展、运营管理、融资、挂牌上市等咨询服务,对企业人才留用、职称申报、创新政策支持、融资难融资贵等共性问题现场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一对一”服务,针对近两年内有可能达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条件的企业,着重从创新发展、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等方面对照申报条件开展精准服务,帮助企业补足短板。

彭雅洁表示,东电科技自成立以来得到了昆明高新区管委会的关心和帮助,昆明高新区不仅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方便企业享受服务,还在政府补助方面对企业进行辅导,持续关注企业用工方面的信息,根据企业需求推送合适的人员,并将岗位对接到学校,帮助企业招聘。“昆明高新区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比较超前,在东电科技转型升级的时候,得益于昆明高新区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建设了云南创新中心,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彭雅洁说。

金融“活水”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缺少资金都是困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难题之一。为此,云南省财政厅立足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围绕行业发展重点,统筹工业、农业、科技、商贸、金融等领域资金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倾斜,助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奖补等作为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方向,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着力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特色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2023年,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金达5.63亿元,占竞争性分配资金的58%。

除了财政资金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也十分必要。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龙津药业于2022年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一些新出台的政策是针对2023年审批成功的企业,导致龙津药业没法获得支持,但由于龙津药业研发投入了很多资金,需要针对医药产业方面的政策支持,以鼓励研发,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据了解,云南省将研究制定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境外融资、其他融资等提出相应支持措施。

昆明高新区为园区内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项融资服务方案,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支持。昆明高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高新区对发展潜力较好的科技型创新企业,评审通过后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股权投资支持;对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区内非上市企业,根据被投企业所属发展阶段,分别按照其实际到位投资额的10%、8%、5%给予投资风险补助,最高500万元;将所投省外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引入昆明高新区落户或投资新建项目的,视投资规模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支持区内民营企业家做天使投资人,投资符合昆明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企业),在投资资金到位满1年后,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投资风险补助,最高50万元。

瀚哲科技对此颇有感触,王琳表示,昆明高新区畅通政企联系渠道,为公司提供政策宣贯、融资、税收等方面的一对一咨询辅导服务,一方面给予公司财政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搭建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服务对接桥梁,向公司推送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贷款和贴息补助。在昆明市和昆明高新区的支持下,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业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屡创新高,同时也解决了公司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针对企业情况,很多中小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相关申报和培训需更适应企业特征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今后,随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路径不断创新,将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在经济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 

昆明信息港承建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0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1